郑愁予耶鲁诗话
作者:徐德金
"我打江南走过,
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……"
沿着郑愁予先生这首"错误"的途径我来到耶鲁大学寻访诗的主人,可惜"东风不来",残雪还铺盖着耶鲁的许多草地。
我们约在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见面,那里有郑愁予兼作教室的办公室。我的记忆深处,郑愁予应该是个"浪子",并且织满几十年的"乡愁"。但是,六十七岁的诗人开着厢型车来了。
一落座便提到"错误",郑愁予说,"错误"不是他最好的诗。但是,我还是又读了几句:"东风不来,三月的柳絮不飞/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/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/跫音不响,三月的春帷不揭/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……"
郑愁予承认"错误"这首诗很强的音律性。它写于一九五四年,那时郑愁予不过二十一岁。但写此诗的出发点似乎不是着眼于形式。在诗的后记中,郑愁予说,抗战的烽火连天,"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"。
郑愁予儿时因"父亲参加抗战,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";后来,从大陆到台湾,再从台湾到美国,"乡愁"更加化不开;但现在,他对耶鲁却有一种归属感。
"故乡是跟着我走的,文化是跟着我走的,我是个完完整整的中国人,可以完全地融入中华的文化。尽管写出来的有西方技巧、潮流的考虑,但对中国文字一定不放松,每一首诗在构成上也应是完美的",他如是说。
郑愁予在台湾成名很早,二十二岁出版第一本诗集"梦土上"。他是台湾"现代派"九个发起会员之一,当时,覃子豪、余光中等对郑诗作"语多赞誉"。郑愁予认为,"边界酒店"是他早期重要作品。"多想跨出去,一步即成乡愁",乃该诗"名句"。
诗人说,他的许多诗有"人道关怀"的成份,他十四岁时在北平写的"矿工","在人道方面就有特别的思考"。去年六月,他应邀到福建泉州"华侨大学"讲演,题目就是"诗的道德与律德",他认为,文学是表达儒家思想的"仁",道家的"自然",佛家的"悲悯"。
郑愁予说他诗歌的文字受鲁迅影响,而诗的"情操"则受益于沈从文。目前,他在耶鲁给学生开的一门课便是"鲁迅的小说"。
从一九八0年开始,他和大陆的许多著名诗人、作家来往交流频繁,艾青、王蒙、卞之琳、汪曾祺、徐迟等都曾作客郑愁予家。郑愁予回忆起卞之琳一九八一年十月在他家时"谈诗的潮流、风气,谈欧美一些诗人"的往事。同年同月,沈从文到耶鲁探亲讲学,郑愁予还对他作了"录音访问"。
郑愁予也多次回祖国大陆访问、讲学,八一年参加"美籍华人作家访问团"到中国大陆作文学之旅时,来到厦门鼓浪屿探访舒婷,舒婷家的小楼给他的印象很深。而中国大陆许多诗歌爱好者是从"台湾诗人十二家"这本书中,才开始认识郑愁予这位"台湾诗人"的。
诗人于一九六八年挥别台湾,他是受爱荷华大学"国际写作计划"主任保罗安格尔和副主任聂华苓邀请来美的,后在爱大东亚语言系任教;一九七三年来到耶鲁,他说,在这里,什么都有了。耶鲁已成了他的精神家园。
但是,郑愁予的诗跟台湾是割不断的,他的很多诗集在台湾出版;一九九七年"错误"一诗则编入台湾高中国文课本。郑愁予谈起一九八五年到台湾"说诗"的情景,在高雄中山大学的一场演讲,听者甚众,大礼堂曾出现这样的场面:"如果从门口挤进一人,则必须从窗口挤出一人"。郑愁予说,三毛到撒哈拉沙漠带的唯一一本书是"郑愁予诗集"。
"诗不会死!"郑愁予这样说。
但是,诗歌的家园在哪里?郑愁予说,诗跟宗教是一样的。中国现代诗人写"纯诗"不太可能,因为诗人必须把情操抒发出来。
郑愁予已出版十多本诗集,最近两本是三联书店的"郑愁予诗的自选"一、二集。他还在不断的写,耶鲁,仿佛是他"小小的寂寞的城"。
然而,"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/我不是归人,是个过客……"?
( 作者简介:徐德金,中新社记者,诗人,曾驻美国。)
|